發新話題
打印

盂蘭勝會現青黃不接 潮社負責人嘆年輕人少參與

盂蘭勝會現青黃不接 潮社負責人嘆年輕人少參與

每當街衣灰燼漫天飛舞、戲班搭棚演出神功戲,便知是盂蘭勝會    超度孤魂野鬼之時。已舉辦過百屆盂蘭勝會的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相信,盂蘭節大有機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惟勝會負責人慨嘆,愈來愈少年輕人參與盂蘭勝會,恐怕即使申遺成功,亦青黃不接。

一連4日的銅鑼灣    「摩頓台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昨日開始,今年已是第113屆。潮州公和堂會長、現年70多歲的鄭翔奮表示,自1960年代便跟隨世叔伯協助籌辦盂蘭勝會,他憶述當年並沒有特定場地用作搭經棚、戲棚,要在「街邊、榕樹頭搭棚拜(神)」,至1970年代,才開始申請在公園搭棚舉行勝會。

年輕人嫌迷信工作忙

現代的盂蘭勝會大多場面冷清,有人更誤會少觀眾是其「習俗」,但鄭翔奮說,當年的盂蘭勝會,「10個人就有9個人參加」,而且舉辦的時間更長,多達9至10日。但時移世易,愈來愈少青年參與籌辦盂蘭勝會,「10個(人)得2個幫手」,他自己的子女雖願意幫手,但因工作關係亦少了參與。而其他年輕人認為盂蘭節屬迷信,或信奉了基督教就不願參與。

他又說,以往的盂蘭勝會設有「米棚」,除了派米,亦有派毛巾、水桶、衣服等,後因05年發生有長者輪平安米猝死事故,政府實施措施規管,「米棚」才開始消失於勝會。

有信心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秘書長林楓林對盂蘭節申請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抱有信心,而盂蘭勝會有宣揚孝道、鄰里和睦等正面意義,值得保留。他又說,希望可將盂蘭勝會巡迴展覽,讓學生可加以認識,甚至作為通識科題材。

盂蘭勝會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麻穀節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祭弔孤魂野鬼的日子。每年由農曆七月初一舉行,直至七月底為止,主要為祭祀祖先及陰曹孤魂,活動包括燒街衣、盂蘭節神功戲、大士王、平安米等內容。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各會場設有施孤台、戲台、大士台、神壇等。根據康文署    數字,今年7月全香港有超過100個盂蘭勝會舉行,其中潮州盂蘭勝會就佔約60個。


Share this: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