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33歲如何成為百萬富翁

33歲如何成為百萬富翁

https://hk.news.yahoo.com/%E6%BB ... F%B0-202600818.html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潮文《月薪8000如何買林寶堅尼》,答案是每月死慳死抵儲蓄2000元,3年後儲到7萬元,再加上父親資助的645萬元,便可買到余文樂都揸的Aventador超跑了。這個感人至深小故事,被視為跟花旗銀行與香港大學昨天聯合公布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14》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功需父幹」惹葡萄

該調查顯示,香港去年有5.6萬名坐擁至少1000萬港元流動資產的千萬富翁,平均年齡為58歲,而他們賺到第一個100萬元時的平均年齡為33歲。由此可見,想成為千萬富翁的其中一個竅門,是盡快於33歲晉身百萬富翁,但這近乎是無限loop的廢話,問題是如何賺到第一桶金?

尤須注意的是,現時這批平均58歲的千萬富翁,若於33歲時便賺到100萬元,那是四分一世紀之前的1989年,當時的物價遠低於現在;當年落成的杏花邨最後一期500方呎單位,售價恰約100萬元,今日已升值至近700萬元。換言之,想成為千萬富翁的門徑之一,是在33歲時有力full pay購買杏花邨一個細單位。

難怪該調查昨天公布後,在網上引起很多人「葡萄」(妒忌),紛紛質疑如何可在33歲,即踏進社會約10年後,便賺到這麼大的一桶金,是否像《林寶堅尼》潮文般,自己儲蓄10萬元,再由「富爸爸」資助90萬元?
然而,筆者認為此一調查結果沒什麼奇怪,反而相當符合傳統觀念。例如富達(Fidelity)於2012年在美國做過類似的調查,顯示當地富翁(坐擁至少1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的平均年齡為61歲,他們普遍在30多歲時便賺到第一桶金,而當中86%是白手興家(self-made)。美國經濟體比香港成熟,富翁的年齡略高屬於正常;同時,香港在80年代仍處於經濟起飛期,大部分富裕家庭的第一代依然當打,尚未需要把身家傳承予第二代,故當年賺到第一桶金的人之中,相信大部分都是靠自己,而非「成功需父幹」。

事實上,撇除「父幹」外,任何人想致富,無非有兩條正路,一是靠專業,二是憑投資,而這兩條路都很講求早起步。例如醫生、律師等專業,早於求學時便要攻讀專科,然後考牌,工作約10年後正好略有小成,甚少人可在30多歲後才「轉行」做專業人士。至於投資,股神畢非德的「複利法則」已充分證明,早10年或遲10年起步,累積的財富會有天淵之別。

專業及投資靠早起步

此外,無論專業或投資,想成功最講求的還是有適合的性格;但所謂三歲定八十,人的性格過了少年期便難有大變。孔子二千多年前已講過「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指年輕人很具可塑力,但若到了40、50歲仍未有出色,則沒什麼希望了(當然有例外),這是很殘酷的真理。

無可否認,香港今天的上流管道不及25年前暢通,跨代富裕或貧窮日益普遍,令人眼紅的「父幹」例子愈來愈常見,這是任何經濟體趨於成熟時的必然現象。
然而,香港始終仍是全球經濟最開放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憑專業、投資甚至創業致富的路依然相當寬闊;年輕人與其「葡萄」別人有個富爸爸,不如趁早專注發奮,爭取靠自己在30多歲時賺到第一筆財富資本或事業資本。


Share this: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