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車仔麵

車仔麵

香港的地道食物可說是跟香港的歷史緊緊結合在一起,它在一般市民大眾的生活中出現,與他們息息相關,車仔麵便是好例子。
        
兒時有次在嚴寒之下坐在脚短的冷冷板凳上吃了一碗車仔麵,清甜的湯頭加上處理恰當的魚蛋、蘿蔔、豬皮、豬粉腸、豆腐卜及應時疏菜,熱燙的車仔麵吃後全身暖和,也就刻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第一次寄食在親戚的車仔麵檔。 當時上一代父輩從國內以難民身份湧來香港,謀生極困難 ,家庭孩子多但父母外出工作無空閒照顧兒女,便將孩子放在親朋戚友寄食寄住。
        
早上返學校要到嬸嬸車仔麵檔吃早餐,出門外凉風樸面,嬸嬸未天光己在村口擺檔,遠遠見我行來便招手要我坐在小孩們的板凳上,木枱上已放有一碗車仔麵,一絲絲熱白氣從碗中升起,那時心身也熱起來。在麵檔旁邊放有三張枱坐滿人,另外還有些人蹲在這沙地上津津有味吃他們的車仔麵。
        
嬸嬸的車仔麵檔是有架連火爐的食物木頭車,上面有多個容格,每個格子都盛載熱水,也各自裝滿不同的食物,如豬紅、蘿蔔、豬皮、魚蛋、香腸、豬腸等。而麵條有幼麵、粗扁麵和油麵。
      
在中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 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麵;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十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麵;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山西古代為三晉地方,境內出土了春秋時的磨和籮,此乃證明晉人當時已知食麵。魏晉南北朝及唐五代,山西麵食已有文字記載,至清,山西麵食已影響其他各地,紛紛學做麵食。其之能成流派,乃境內盛產小麥、蕎麥、陳醋、蔥、蒜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肴燒燜而熟的伊府面,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麵條製品。
      
在古代中國,食品衛生條件較差,相對於其他食品而言,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淨,可以大大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麵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由於制條、調味的不同,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遍及各地。

幼兒時住在山腰間一排排的鐵棚屋 ,對着前山是一長長排列在山中的墳碑,生死對立,這環境設計的人真有意思;離開前嬸嬸囑咐我小心山路難行,不要接近野狗,肚子餓要到來這裹來,還把糖菓放在我書包裹;她在客人堆中目送我上學去。


Share this:

TOP

多謝分享


Share this:

TOP

發新話題